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《樊山政书》中,有一段道台衙门樊增祥对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的判词:
该命妇青年矢节,好善乐施,深可嘉尚…劝谕吴念昔回家,善事其母。其间凡有图财唆事之人,一概驱逐…
而判词中的吴念昔,正是周莹的干儿子。这对母子,究竟是因何事情,竟然闹得对簿公堂呢?
说起这个干儿子吴念昔,就不得不提一下周莹这倒霉的“婚姻”了。
1868年,周莹出生在陕西三原(白鹿原就是三原之一),因是地处关中平原的咽喉地带,加之周莹的曾祖父曾任刑部员外郎。周家便籍此经商,成了一方显贵,当时人送其曾祖外号“周八爷,活财神”。
17岁那年,周莹第一次见到丈夫吴聘,却是身着凤冠霞帔。然而周莹却惊讶的发现,丈夫竟然重病缠身,她嫁到吴家竟是为了给丈夫冲喜。
吴聘察觉到周莹的惊讶,心中难免有些失望。自知命不久矣的他,劝周莹逃婚,逃出吴家,以后再找个好人家嫁了。然周莹却回绝道:
“今日与相公拜了天地、入了洞房,我就是你的结发妻子了。今日大喜,望相公能以万利之语戒心猿意马,与我同挽命运之车。”
一番话,暖了丈夫的痴心,绝了自己的退路。
两年结婚不到三年,周莹的公公不幸遇难,没过多久,丈夫也因病去世。至此,吴家成了没有男丁的“寡妇之家”。
在封建社会,有一个非常“贱”的陋习,叫吃绝户。什么意思呢?
一个家庭之中,爹死了、老公死了,只剩下媳妇,还没留下子嗣,这种家庭在古代被称作“绝户”。夫家同族的人为了防止寡妇携家产改嫁,就过来强占这家人的财产,这边是吃绝户。吃绝户的行为,一般情况下,被官府默认为家务事,不好管也不愿管。
周莹的老公是个重病患者,当然也就没能力让她怀孕了。直到吴家当家男人都死光,周莹都没生下一男半女。因此,此时的吴家也就成了“绝户”。
还好,周莹自幼跟着娘家人学经商,也习得一些手段。
在公公和相公相继离世之后,周莹顶着万难之压力,生生将家道中落的吴家,重新振作起来。不到十年的时间,吴家在周莹的苦心经营下,成了陕西首屈一指的大户,周莹也成了陕西女首富。
周莹听说太后来到西安了,连忙带着10两白银,前去“孝敬”慈禧太后。待慈禧回鸾之后,特封周莹为“诰命一品夫人”。
从周莹受封这一刻起,她便不再是看人眼色的“女商人”了,不管谁跟她过不去,都要先掂量掂量“一品夫人”的分量有多重。
太多的富人都会“为富不仁”,周莹则不然,一生无子的她,在有钱之后,更是心怀天下。《辛丑条约》签订之后,她带头捐献白银百万两,关中大旱饥民遍野,她开仓放粮赈济灾民,为了解决泾阳城的饮水问题,她出自十万两打井…
乐善好施的周莹,自是得到关中人民的赞誉:“寡妇婆(周莹)咋说,咱就咋弄。”
一心扑在“慈善”事业上的周莹,并没有忘记丈夫临死前的眼神。为了给吴家留一个后人,周莹在本族要了个孩子承祧过继,这个孩子,就是日后和她打官司的吴念昔。
吴念昔这个名字,便是周莹亲自给他起的,意为念及昔日吴家情分。
此时,周莹方才知道,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吴家,却从未被他们当做自己人。
一怒之下,周莹便向西安道台衙门把吴家上下给告了。她自己打下来的天下,岂能交给这些狼心狗肺之人?
经过一番闹腾,吴家的原属于周莹的“财政大权”,重又回到周莹手里。
1908年,周莹因病去世,临死之际,她将多年来积攒的巨额财产,分给了所有替她“打江山”的下人。在她出殡那天,陕西三原的老百姓,共有八万人自发给她送葬。
在周莹的墓志铭上,曾这样描述她的一生:
“凡属本邑、本族之义举,人无不养,欲给求俾挟奢望而来者,欢忻以去,若夫人者所谓积而能散者。”
一言以蔽之,周莹当得起“善人”的称号。老百姓的眼睛自是雪亮的,他们分得清谁好谁坏,否则,周莹的葬礼上,又怎会有如此多的人含泪送葬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