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部队的地方就有江湖,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生存。无论多么偏僻的地方,只要有部队安营扎寨,就会为驻地带来商机。曾经有人说,驻地的消费水平是被部队带高的。反之,部队为驻地每年贡献的GDP也不在少数。
由于部队的特殊性,外出采购并不是很方便。于是,在部队驻扎的地方,附近的村民看到了商机,有的人大量进货,在部队附近开商店。有的社会青年专门为部队官兵代跑腿。比如,收快递,取包裹或者是接送官兵外出,归队等。据说,在一个三线城市的村庄,有个青年专门接送外出官兵,代取快递,采购物品。用了3年时间就挣到了市区两套房的房款。这不是传说故事,而是一个真实的商业案例。
电视剧《号手就位》中有个小货郎的角色,她在营区围墙外面开起了小卖部,还是移动的。她专门给卫生队的女兵代购面膜、零食等,用她的话说,没有她代购不了的。她还给夏拙跑腿汇款,代购吉他,给欧阳俊代购酒。
看到这一幕,作为一名老兵的我直接给跪了。当过兵的战友,只要是曾经在院墙门口,驻训阵地的铁栅栏旁取过快递,买过货的出来走两步。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,对这一幕感同身受。站在围墙边上,提心吊胆地怕被连长和指导员看见,同时,还要提防被班长瞅见,那种感觉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到当时的不易。
记得2003年,非典席卷全国。当时,我所在部队进行了史上最严的封闭式管理。后来得知,所有部队都一样,要求封闭式管理,任何人和车辆不能出入营区,减少与外界接触,炊事班采购补给成为那场疫情下最大的困难。
为了减少官兵与营区外人员接触,炊事班的日常采购任务临时取消,从驻地找了个退伍老兵按照部队的菜单进行采购。补给送到部队门口后先进行消毒处理,最后进行过秤确认,官兵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只能借助送菜的老兵来采购。那段日子,菜价疯长、生活用品的价格也在涨,我们采购的生活用品价格也比平日里涨了不少。后来,大多数部队的日常补给采购,都由地方人员来送货上门。
无论是驻地营区附近还是执行演习任务的阵地,都会有类似于商店或超市的小卖部,用军人的语言叫服务社。比如在陆军最大的演习场地——朱日和,就专门有个区域保障驻训部队的日常生活。里面涉及银行、邮局、超市等各种卖家,应有尽有。
再比如,我们有一次进入巴丹吉林沙漠驻训。虽然广袤无际的戈壁滩一眼望不到头,但是由于部队的进驻,也让这片土地上少有的居民找到了商机。当我们在毒辣的烈日下训练归来,就会有人骑着摩托车在几十里之外赶来。于是冰镇西瓜、冰镇饮料、雪糕等也是应有尽有,只要你提要求,他们总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,而你只需付给他比正常商品价高一些的费用就行。
有一种商店,叫服务社。在演习场,有一种小货郎,叫移动服务社。被驻训官兵调侃道,移动服务社的伴随式保障,都快赶上机动部队了。毕竟一台车就是一个服务社,代表着一个小单元,机动灵活,速度快,随时能走,随时能撤。
战友,小货郎代购有没有触动你呢?